在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伟大领袖仍然坚持对教育事业的公共投入,视教育如工业化一样重要。很多人不知道,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也从未停止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各项教育经费照样拨付。经过30年持续努力与奋斗,新中国教育取得非凡成就,其中基础教育得到史无前例的大发展。
1949年底,伟大领袖就把扫盲工作提上议程,一直持续到1965年。期间,新中国开展了前后四次扫盲大运动,分别是1952年第一次扫盲运动,1955年第二次扫盲运动,1958年第三次扫盲运动,1960年第四次扫盲运动。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从1949年到 196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时至1966年,毛主席在广阔的中国乡村,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80%以上,文盲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中国基础教育涵盖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三部分。
1954年9月,在毛主席主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被正式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7年3月,毛主席在全国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到:“要大力支持农村发展基础教育,惠及更多农民子女。”学校教育方针,要注重学生德智体教育,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在伟大领袖关切下,中国乡村基础教育迎来空前大发展,基本实现了“小学不出村,中学不出队,高中不出社”,大幅改善了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境况。
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1976年,全国小学学校为1044174所,在校学生为15005.5万人;全国普通初中学校猛增至192152所,在校学生数为5836.58万人,其中初中生4352.94万,高中生1483.64万人。
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我国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为普通中学、业余中学和各类中等专业学习学校。
我国中等专业学习学校(中专),主要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中等技工学校为主。其中,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是专业教育,涵盖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卫生、财经、艺术、师范、体育等专业,目的是为国培养中级专业人才、中级管理人才。
新中国百废待兴,各类人才紧缺,中等专业学校能快速培养各类人才,填补各行各业人口缺口。当时中专学校选拔严格,录取率不足10%,能考上中专也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娇子”。考取之后,国家包学费、包分配工作,还有学习补助,等于找到了“铁饭碗”,成为很多寒门子弟的首选。
1949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为1171所,中等技术学校为561所,师范类为610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为228845人,中等技术类学生为77095人,中等师范类151750人。
到了1976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为2443所,中等技术学校为1401所,师范类为982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增长到689877人,中等技术类学生为385521人,中等师范类学生为302288人。
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几乎照搬了“苏联模式”。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国家建设,也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现象,毕竟中苏国情不同。后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经济建设需要,国家对高校院系与专业做了适当调整优化。
在伟大领袖重视下,全国各类高校数1949年205所,1965年增长到434所;在校大学生1949年11.65万人,1965年增长到67.44万人。这时期,高校教育录取率不足10%,能考取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
高校教育,培养的都是精英,毕业之后都是“铁饭碗”,进入体制内工作,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高等教育迎来革新,过去以城市为中心的大学“精英教育”模式,调整为以农村基层为中心的“社会即学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模式。
1965年至1969年高校暂停招生,1970年恢复正常。很多人对历史概念比较模糊,误认为1966年至1976年大学都停办,没有一个大学生。
其实,在持续发展的十年里,国家只是暂停高考模式,改为基层民主推荐制,各高校还是有正常招生办学(这里不讨论教育改革利弊)。
1966年高校在校大学生为53.37万人;1967年在校大学生数为40.89万人;1968年在校大学生数为25.87万人;1969年在校大学生数为10.86万人;1970年在校大学生数为4.78万人;1971年在校大学生数为8.34万人;1972年在校大学生数为19.37万人;1973年在校大学生数为31.36万人;1974年在校大学生数为42.99万人,1975年在校大学生数为50.0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