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处于五省通衢,是淮海经济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江苏教育发展重要的文化城市。从全省的层面看,徐州教育水平,特别是徐州教育现代化水平,发展相对不均衡。徐州各县的教育布局和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以徐州市高中来说,除了徐州一中、徐州三中、矿务局一中、铜山新区一中和徐州高级中学等,徐州城里的高中基本上不怎么显山显水。徐州城里最好的是徐州一中,为了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徐州一中扩建了新校区,形成了徐州一中老校区和徐州一中九里山新校区的集团式教育格局。即便是把两所徐州一中并列在一起,在高考质量上,也难以和南师附中南通中学扬州中学常州中学和苏州中学相比。也就是说,徐州市的教育发展速度,教育发展质量,相对地滞后。造成徐州市教育质量相对滞后的原因,有人认为是这样三点。
徐州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无论是高中教育还是初中教育,还是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徐州市学校资源相对缺少。
根据徐州市民政府2020至2022年全市各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点任务来看,徐州市未来三年至少要建328所学校。
其中,幼儿园要建104所,小学要建89所,初中要建85所,高中要建50所。这样的教育资源缺口,严重地影响了徐州市整个教育质量的提升。
21世纪初,徐州市一大批名师在孔雀东南飞中流失。这些教师纷纷奔赴苏南的无锡市、常州市和苏州市,有的甚至远飞深圳市。大量教学名师的流失,给徐州教育质量的提升,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到现在,徐州市各县市区还为名师流失而后悔不已。
目前,徐州市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也极度缺少高质量的教师,以致徐州市各县市小学和初中班级学生人数,有的达到每个班70人左右。而南京市的中小学班级学生只在30人左右。据保守估计,要保持徐州市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正常运行,每年需补充7000名教师。这也只是勉强保持校园教育的基本运行。
根据徐州市人民政府的规划,未来三年徐州市要引进教师21000人。也就是说,徐州市人民政府每年要引进7000名中小学教师,这样才能解决教师相对短缺的问题。
但是,要在教师增量的同时保持教师的质量,就需要不断地加大对新教师的培训力度。仅仅是教师培训这一块,徐州市人民政府要拿出多少资金呢?你可想而知。因此,徐州市教育质量的提升,不是3一5年内能够解决的。
有了学校、有了教师,并不一定意味着有了优质教育资源。徐州市主城区和徐州市各县市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极其期盼。
当前徐州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这是不用争论的事实。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首先表现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名教师资源不足,其次表现在全省有知名度的名校资源不足,第三表现在全省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足。但徐州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并不意味着徐州市政府没有考虑这些问题。
事实上,徐州市为全面破解当下教育发展中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作出了深入的思考,也拿出了促进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甚至提出了教育发展“两步走”的规划。
一是到2022年,确保教育资源供给明显好转,教育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总体能够达到国家确定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徐州市人民政府对教育还是重视的,但是大家要注意这里面的“总体能够”,说明实施起来还是缺乏经济支撑。当下,在苏南广大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而徐州市却要在两年以后才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就是现代教育发展上的差距了。
二是到2025年,徐州市中小学包括职业教育的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要达到全省中等偏上的水平,努力打造徐州的教育品牌,形成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教育格局。徐州市的教育发展有目标,有动力,有追求可以可以。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徐州市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全球教育城邦认为,战争年代,徐州人民英勇善战,打赢了一场漂亮的淮海战役。高质量教育提升年代,徐州人民更应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是,要真正促进徐州教育改革和发展,徐州市还要放眼全省,用两条腿走路。比如,大胆积极地引进苏南教育资源,特别是引进南京的名校教育资源,形成全省名校教育资源积极涌入徐州的热潮,从而全面振兴徐州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