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抱龙峪试验区开工建设,到2017年抱龙峪试验区试车次数达到200次,再到如今液氧煤油发动机工艺鉴定试验台有序推进。在古城西安南郊终南山北麓,一个相传诞生过唐朝天子的地方,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一六五所广大职工肩负使命,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完成了抱龙峪试验区化蛹为蝶的三级跳,一座现代化的航天试验区不但拔地而起,并且一次次推举了飞天之梦在这里绘就,在这里放飞。
推举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8台120吨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正是在这里研制试验定型,发放了飞天的“通行证”。
在主体建筑刚完工的时候,配套的生活设施还不齐备。没有食堂,吃饭到河对岸平房打饭,最常吃的魔芋酸菜被大家戏称刮油神器。没有水,厕所建在903#对面的山坡上,大家又笑言每天必爬几次山,锻炼又健康,丝毫不在意雨雪天一步一滑两脚泥的窘迫模样。生活上的不便大家一笑忘之,工作上的困难更是毫不言败。
当时901#基础工程未完工,4米平台很多地方钢板地面尚未铺设,只用两块一尺来宽木板连接。尤其是连接901#和903#八层楼高的天桥还未安装护栏,调试为了节省时间,硬着头皮从两米宽的天桥中间走。一阵风吹来,大家惊吓之余突然发觉体重基数大也不是什么坏事。调试的团队们开玩笑说道:真是治好了恐高跑细了腿。事后谈及感受,引来笑声一片。
因为新建试车台,大部分职工是从各单位抽调而来,并不了解试车台工作,也不熟悉自己所要接手的岗位工作。于是乎,白天大家在台上配合岗位安装调试,晚上参加培训学习。从系统的原理、流程,各种设备部件的代号、位置、作用,各岗位工作关联等上进行逐一的讲解,以促进大家对工作的尽快了解和熟悉。就是这咨询公司样,大家克服了工作上的困难和生活上的不便,全力以赴加班加点,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保质保量完成了901#台位的调试工作,为考台试验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几年,随着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进程的不断推进,165所抱龙峪试验区型号试验任务的“花样”也逐渐增加。
通过对试验设施不断改造、测控系统的改造升级、试验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试车台功能的拓展,使该试验台进一步适应型号研制的需要,最大限度获取发动机参数信息。
通过一系列试验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维护,实现了901台试验技术水平整体提升,为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奠定坚实基础。901试验台在完成国内首次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双机并联试验后,又陆续圆满完成了CZ-7火箭用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四机并联试验,为新一代火箭的研制和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01台现在不仅仅承担工艺鉴定试验任务,同时,广州咨询公司还承担了更多研制性试验的需要,通过完成多项边界条件试验系统的方案设计、系统建立及试验验证,先后进行了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极限氦增压考核,发动机液氧过冷、煤油高低温、高过载压力、48小时延时点火、72小时液氧预冷等多种高难度型号试验任务。
多种复杂、高难度试车的成功,再次验证了901台试验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考验了165所液氧煤油发动机试验关键技术能力。未来,试验团队将继续发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为后续该型发动机的成功研制提供强有力的试验系统和技术保障。
热火朝天的抱龙峪工艺检定试车台建设工地,所领导班子成员都到齐了。史超所长走在前头,一边听取项目施工方代表的汇报,一边头痛地质裂隙拖沓了建设进展。八百里秦川,山沟沟里多少都有些地质病害,每当要建设新台,这就是为难了三代航天动力试验人的难题。无它,只有解耳。
所领导们亲自盯着的国家国防重点建设项目,申报、立项上存在的困难都可以人力克服,唯独这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地质影响,总归是自然的力量,要多花上不少心思。
夜已深,陆阳床头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陆工,检定台项目又有了新情况,要向您反映…”急促的说话声中还夹杂着隆隆嘈杂的机器运行声。电话这边,陆阳接着电话,眉头紧锁,睡意全无。这样的电话,至施工以来屡屡多见。
山体边坡治理工程中,克服诸多困难钻成的四级边坡一排、二排锚索孔,在注浆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拖沓的让人着急,联系设计院、勘察院对地层深度、地质情况、注浆情况等再做了解,就工程注浆问题抓紧协商,提出了水泥素浆灌浆处理的新方案。
施工工艺不行,就改工艺;施工材料、机械设备需要调整就及时调整。最终在分次浇筑、多孔连续作业下,花费三天时间,钻孔出现了返浆,工地上,大家就像打了胜仗的士兵一样欢喜、兴奋。品格咨询
新台建设的过程中,困难是不少,办法却总比困难多。这一代一六五所人承担的使命与责任还在积极践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