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随着高校扩招,大学对规模这两个字的追求近乎白热化。大的规模意味着更多的办学经费和新的学科增长点,而没有什么比学校间的直接合并能更快地扩大办学规模了。于是,各地高校纷纷开始研究合组事宜。但合并又谈何简单,这其中涉及到各大高校师生和校友的切身利益。合并的好,一荣俱荣;合并的不好,甚至连自己的校名都要走进故纸堆中(可参考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合并轶事)。
2000年,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率先合并,并出了我国规模最宏大的大学。山东最高学府山东大学不甘落后,于是年7月同已经立项的211高校——山东工业大学和省重点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山东大学。这两所高校与同样规模宏大,学科门类齐全的四川大学被并称为“山川吉”。
如今20周年过去了,被山东大学合并的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医科大学部分发展的如何了?被合并的这两所高校又是否借助山东大学的名头获得更大的发展了呢?在正式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那所消失的211高校——山东工业大学。
山东工业大学起源于山东省工业专科学校,是山东省第一所工科院校。后改名为山东工学院,全国院系大调整后,成为山东省重点建设高校。1983年山东工学院正式改名为山东工学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位点增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如,山东工业大学艾兴教授在合校前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又如,在211评审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山工的主要的科技指标基本进入全国高校前70位,一些指标已经进入前10位;在地方高校中,综合实力稳居前十位,有三项科技指标位居地方高校首位。
正因如此,在国家开展211工程建设时,山东省推荐山东工业大学进行211工程建设,并顺利通过预审和立项考核。2000年山东工业大学被合并后,其校区改称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
2017年,“双一流”建设名单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先后出炉,较早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山东大学却表现不佳,尽管入围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却仅有数学与化学两个学科入围建设学科,与同在鲁省的海洋大学与石油大学入选学科数量一致。这意味着代表原山东工业大学的工学学科和代表原山东医科大学的医学学科没有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同样不尽如人意,这所山东最高学府仅有数学学科获评A+,在代表老山工和老山医的工学和医学领域,仅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药学两个学科获评A-。而如今仍在千佛山校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土木工程则全部为B+。
由此可以看出,原山东工业大学的工学学科具有很好的潜质,但近些年没有获得更大的支持。其大部分学科仍然处于高原,并无突出的高峰学科,是有山无峰的典型。这也不由让人思考,当年山大合并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医科大学的策略是否正确。
但显而易见的是,山东和济南方面对济南都市圈内高校现在的发展局面是不满意的,因为伴随着强省会战略的出炉,济南缺乏代表性的工科院校和医学院校。这对亟需打造新动能的山东是难以接受的,于是新的齐鲁工业大学(与省科学院合并)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院合并) 应运而生。颇有重现当年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医科大学的意思,虽然这是后话。
如今,20年过去了,山东工业大学已然被人遗忘的差不多了,它的最后一届学生也步入了不惑之年。2000年是个梦幻的年份,这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那一年的人们相信,只要向前,就会更好。但唯一会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就像今天说到山东工业大学的英文名字(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人们会想起——“山东理工大学”。